全球的艺术现状
拟文:刘妮妮
校对:何康蓉、彭子琪
校对:何康蓉、彭子琪
中国向来不缺艺术家。 所谓的艺术家,特别是我们在国内艺术媒体报道里看到的那些中国体制内的艺术家,他们更多是传承了中国农业大国最辉煌历史时期的气韵。
一幅幅山水盎然、一张张垂渔闲钓、一屏屏袅袅炊烟的精致构图里无一不体现中国农业社会历史画卷里的男耕女织、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水墨烟雨图。这就是古往今来中国古典国画大师的精粹,着实赏心悦目,怎能不把他们作为逢年过节时的雅致礼品呢?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初衷或许也就是让拿到他们作品的人赞叹其技艺高超、构图逼真,以及画面营造出令人愉悦的和谐氛围吧!
如同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也经历了古典、现代、后现代、政治波普等阶段,直至如今的当代艺术。并且,中国从现代艺术阶段开始与西方艺术有密切的交合。纵然如此,中国的国画艺术似乎风尘未染,一直在牧童放牛、采菊南下的安谧里,享受着自己未经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美好和轻松。并且中国的艺术大师,特别是国画大师们都拥有统一头衔:国家一级画师、国家二级画师等等。
鉴于我自己本身的工作生活,让我不断穿行于两种承载着古老历史的当代文化环境里。有些个人的感慨,想与读者朋友们聊聊。
历史悠久的国家一定都有农业繁荣期。农业繁荣期一定会促进艺术繁华年代的产生。艺术的昌盛必定会造成本国人民在精神文明上的骄傲情绪。譬如看欧洲大陆,两百年前被欧洲大陆翻白眼的小岛国英国,那时这个国家的“艺术”完全不被欧洲内陆人放在正眼对待的态度。此外,像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荷 兰和法国这样有过艺术盛世年代的国家, 怎可能放低让它们骄傲的本土艺术姿态,去屈尊以美国安迪·沃霍尔和英国达明·赫思特所代表的体现工业文明特质和都市商品文化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工具是如此的工业化和工具化,如印刷机和装置艺术。更甚的是,他们的作品使得当代艺术重新定义!
在近代和现代英美人看来,带着农业昌盛时代烙印的手工劳作和家庭作坊似的油画、雕塑、国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是守旧和落伍的代名词。在中国也如此。当然,英国、美国的艺术品完全没有资格或是机会来实现这些农业社会产物下所创作的艺术品所带来的辉煌,自然就尽可能的利用艺术家的思维的改变和强大的资本后盾“砸”出另一种新的艺术“产品”。比如安迪画中大量单调重复的呈现工业文明现状,或是达明作品中体现工业革命对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意识的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翘楚张晓刚,也曾对于进入工业化革命进程初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麻木和无知进行大量创作。
这对于进入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思考过程。这说明这些被世人认为是伟大当代艺术家的大师,自然能够从全球几千万还活着的被称为当代的艺术家群里脱颖而出,自然不单单是几笔涂鸦或是一些物品的摆放。令全球收藏家花高价买的也许不单单是一件作品,还包括这样一种敢于突破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新的艺术时代的出现,以及这些新艺术时代里的人物或作品代表,自然也离不开资本的注入和市场的经济运作。当然能将巴黎作为艺术中心而取而代之的纽约,既有能力把现代艺术从艺术长河中一笔划到历史,而从此以美国的波普为主要的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然后是用金钱说过话的。 艺术怎可能和经济、历史分得开呢 ?
艺术离不开它的时代。它应该是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结合体,而不仅仅是朝花夕拾或是伤春悲秋。而如今,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当代艺术时代里,各国的艺术家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而艺术市场里的各种角色:从一级市场的画廊、代理机构到二级市场的拍卖商,再到最终消费者的收藏家,该如何自处呢?在艺术圈里活跃走动的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又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当何种角色呢?
在2016年得伊始,我不禁自问,也向读者们提问。欢迎来稿讨论。
文章作者 :
双十文化创始人刘妮妮:目前生活在北京和巴黎。双十文化分别在北京和巴黎都有艺术中心。作者曾就职于汇丰和瑞士银行任艺术投资和收藏顾问以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幅幅山水盎然、一张张垂渔闲钓、一屏屏袅袅炊烟的精致构图里无一不体现中国农业社会历史画卷里的男耕女织、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水墨烟雨图。这就是古往今来中国古典国画大师的精粹,着实赏心悦目,怎能不把他们作为逢年过节时的雅致礼品呢?这些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初衷或许也就是让拿到他们作品的人赞叹其技艺高超、构图逼真,以及画面营造出令人愉悦的和谐氛围吧!
如同世界艺术史,中国艺术史也经历了古典、现代、后现代、政治波普等阶段,直至如今的当代艺术。并且,中国从现代艺术阶段开始与西方艺术有密切的交合。纵然如此,中国的国画艺术似乎风尘未染,一直在牧童放牛、采菊南下的安谧里,享受着自己未经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美好和轻松。并且中国的艺术大师,特别是国画大师们都拥有统一头衔:国家一级画师、国家二级画师等等。
鉴于我自己本身的工作生活,让我不断穿行于两种承载着古老历史的当代文化环境里。有些个人的感慨,想与读者朋友们聊聊。
历史悠久的国家一定都有农业繁荣期。农业繁荣期一定会促进艺术繁华年代的产生。艺术的昌盛必定会造成本国人民在精神文明上的骄傲情绪。譬如看欧洲大陆,两百年前被欧洲大陆翻白眼的小岛国英国,那时这个国家的“艺术”完全不被欧洲内陆人放在正眼对待的态度。此外,像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荷 兰和法国这样有过艺术盛世年代的国家, 怎可能放低让它们骄傲的本土艺术姿态,去屈尊以美国安迪·沃霍尔和英国达明·赫思特所代表的体现工业文明特质和都市商品文化的“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工具是如此的工业化和工具化,如印刷机和装置艺术。更甚的是,他们的作品使得当代艺术重新定义!
在近代和现代英美人看来,带着农业昌盛时代烙印的手工劳作和家庭作坊似的油画、雕塑、国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是守旧和落伍的代名词。在中国也如此。当然,英国、美国的艺术品完全没有资格或是机会来实现这些农业社会产物下所创作的艺术品所带来的辉煌,自然就尽可能的利用艺术家的思维的改变和强大的资本后盾“砸”出另一种新的艺术“产品”。比如安迪画中大量单调重复的呈现工业文明现状,或是达明作品中体现工业革命对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意识的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翘楚张晓刚,也曾对于进入工业化革命进程初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麻木和无知进行大量创作。
这对于进入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确是很了不起的思考过程。这说明这些被世人认为是伟大当代艺术家的大师,自然能够从全球几千万还活着的被称为当代的艺术家群里脱颖而出,自然不单单是几笔涂鸦或是一些物品的摆放。令全球收藏家花高价买的也许不单单是一件作品,还包括这样一种敢于突破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新的艺术时代的出现,以及这些新艺术时代里的人物或作品代表,自然也离不开资本的注入和市场的经济运作。当然能将巴黎作为艺术中心而取而代之的纽约,既有能力把现代艺术从艺术长河中一笔划到历史,而从此以美国的波普为主要的后现代和当代艺术,然后是用金钱说过话的。 艺术怎可能和经济、历史分得开呢 ?
艺术离不开它的时代。它应该是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的结合体,而不仅仅是朝花夕拾或是伤春悲秋。而如今,在这个百花齐放的当代艺术时代里,各国的艺术家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而艺术市场里的各种角色:从一级市场的画廊、代理机构到二级市场的拍卖商,再到最终消费者的收藏家,该如何自处呢?在艺术圈里活跃走动的策展人、艺术评论家、艺术博览会的组织者们,又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当何种角色呢?
在2016年得伊始,我不禁自问,也向读者们提问。欢迎来稿讨论。
文章作者 :
双十文化创始人刘妮妮:目前生活在北京和巴黎。双十文化分别在北京和巴黎都有艺术中心。作者曾就职于汇丰和瑞士银行任艺术投资和收藏顾问以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