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渐变态者的十二天
我的作品主题往往与“时间”有关。 这是一组综合材料作品,包括了12张丝网版画以及12个没有时间刻度的时钟。 在这组作品中,主人公眼睛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增加,像一只具有渐变态特征的昆虫(苍蝇)一样,我给其取名为“苍蝇人”。 每天,新的眼睛长出,最终,主人公拥有了像苍蝇一样的“复眼”,在这件作品中,我想象他拥有和苍蝇一样的视觉能力。苍蝇的视觉能力与人类不同,它的眼睛每秒可以接受240帧的画面,而人类只能接受30帧左右,所以,人类的动作对于苍蝇来说就像慢动作一样。 在我看来,时间对于人类与苍蝇而言是不一样的,是呈一种相对关系的。因为时间的自然体验是通过观察恒星的运动决定的,这方面的经验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无论地域或文化的差别。时间的流逝感以及时间的刻度标准是由三个主要周期变化产生的。 在我的这个作品中,每天,随着我的“苍蝇人”眼睛数量的变化他看见了一些不一样的定向,一些在不同时间标准、不同时间周期下的东西,在“苍蝇人”的视觉中,一切都正在变化中。 Ps:使时间的流逝被感知三大周期: 1.日循环:早晨,中午,傍晚,夜间守夜,新晨... 2.月球周期:新月,满月打蜡,满月,残月,新月,等等。 3.太阳活动周期: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
重塑时间的可能性
我用磨来磨石头,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加速他生命周期的行为,你可以看到他的存在与消失,这些都是我们在原本的石头的生命周期中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因为属于石头的时间与我们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时间是相对的。之后,我用石头磨成的灰加上水泥,做了一个石碑。
我选择水泥是因为它具有2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1 它是一个非自然的人工产品。
2 它具有可塑性。
对我来说,石碑是具有多重意义的物件:记录事件、指示里程、划定边界。
更重要的是, 石碑是具有“纪念碑性”的物体。
“纪念碑”和“纪念碑性”这两个词都来源于拉丁文中的mounumentu。本意是提醒和告诫。一座“纪念碑”并不是单单的一座碑被立在那里,除了他的物质意义之外,同时具有功能意义,一座具有明确的“纪念性”的纪念碑才是一座有内容和功能的纪念碑。不管它的形状和质地如何,总要承担保存记忆、构造历史的作用,总力图使某位人物、某个时间或者某种制度不朽,总要巩固某种社会关系或巩固某个共同体的纽带,总要成为界定某个政治活动或礼制行为的中心,总要实现生者与死者的交通,或是现在和未来的联系。
对于具有“纪念碑性等”历史文物的解读,就相当于,对过去、历史的重构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