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吴智龙
一年一度的巴黎艺术盛会ART PARIS又一次开幕了,今年大皇宫中心的荣誉展区邀请到的是东南亚的画廊,有相当数量的新加坡画廊在展。受到ART PARIS组委会的邀请,新加坡谁先知画廊的艺术家赛华冠在大皇宫的正门前推出了自己的装置艺术品,去年的此时,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呈现在大皇宫面前的是一记重拳,今年,风格大变,两只硕大的白色扬声器被命名为《倾听》,清新之中多了一些艺思。
在接受采访时,艺术家赛华冠解释道《倾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小时候玩过的“土电话”,将两个纸杯之间连上线,人们就可以通过杯子来“对话”了。今天,“土电话”经过改良,变身艺术品,矗立在艺术中心的最高殿堂上。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儿时玩具的灵感,更有深层含义。这两个喇叭是相互对着放置的,联通着喇叭的还有一个小的喇叭,当人对着中间小的喇叭讲话的时候,自己的声音就会从大喇叭中传到自己的耳朵中。艺术家说:“我做这样的一个装置艺术品,是想让更多的人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在当今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对着扬声器“呐喊”或是“私语”,它们都会被放大后传到自己的耳朵之中,仿佛内心的声音被又一次的唤起。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赛华冠是一位很有意思的艺术家,他的这种意思表现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求突破的艺术理想上,他说:“没有意思的东西我是不做的。”在他看来,做艺术就是为了有意思,这种意思已经不是单纯的乐趣,而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那种最原生的动力。在当今这样一个市场化的艺术熔炉之中,能够保持这样的创作初心,实属不易。这与它那件《聆听》的艺术品所要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即艺术家要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界纷繁的干扰,蒙了初心。巧合的是,就在采访赛华冠之前,笔者还有幸采访到中国一位在当今艺术市场非常知名的艺术家,被问及对自己将来的创作计划有何想法时,他几乎是苦笑了一番,作出了回答:“我在这一两年寻找到的这种表现方式(即该艺术家现在被市场所铭记的个性化的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还在探索和努力,准备将这种形式的创作继续下去。”在笔者看来,这艺术家的作品确实非常有特点,也饱含艺术家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可是这种原本可以在十来件左右的作品上表达得很清楚得“思考”,如今已被创作成了几百件作品,成为艺术家标签化的创作,其实原因很简单,这种类型的作品已经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再创作继续巩固这种影响力,而影响力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艺术家身价的上涨,这对于画廊来说,是乐于看到的,于是艺术家与画廊就构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模式,被利益的“市场”所左右,完全忽略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和含义,长此下去,这些艺术品难免会被打上标签化的深深印记。
显然,这种做法有悖艺术的初衷,艺术家思想的巩固如果仅仅依靠一件艺术品或是一个系列的艺术品,是非常荒唐的。德里达说过:“只有疯狂才能守护思想”,这是是教会人们用头脑风暴式的疯狂思考去守护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而非“一招鲜、吃遍天”式的重复,因为一味的重复,不仅带给大众审美上的疲劳,更会让艺术家江郎才尽,普通人如此,艺术家更应如是,他们应该做疯狂思想的卫道者,而不是做受制于所谓的“市场”和“利益”的奴役,毕竟思想上的疯狂才是艺术家在社会的舆论中坚持自我,表达自我最有力的喉舌。
华冠的《倾听》是一种表现,也是似乎是一种建议,他建议人们常常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世事繁杂,内心的声音就常被削弱了,我们常常在不真实的自我中前行,因此这种倾听是一种呐喊,也是对所有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建议和忠告,去聆听内心那些听来疯狂却字字珠玑的声音,因为,那才是最真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