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文:何康蓉
正如普利策之于建筑界,诺贝尔之于科学界,双年展则是世界当代艺术圈最举足轻重的活动。双年展(Biennale)是由意大利文所转过来的一个名词,目前广泛的指两年一期的重要艺术展览。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双年展,现今也成为世界各地双年展中最为举足轻重的一个。与此同时,观世界的五大洋、七大洲,另有数十个风格各异的双年展也在各自的土地上发光发热,向世界展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面貌和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如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南非约翰内斯堡双展、中国台北双年展等等,全球迄今已经有200多个双年展,大多以城市、艺术品种或美术馆命名。这次,我们把视线聚焦在法国三大城市之一的里昂。在这个仅次法国的第二大都市区并被列为世界人文遗产的城市里,里昂双年展为世界展示了当代世界艺术怎样的思考与新探索?让我们一探究竟。里昂双年展自由里昂当代艺术馆馆长提埃里·哈斯拜伊(Thierry Raspail)创立。每届展览都会邀请一位策展人围绕一个“关键字”来进行三届双年展的策展,展现雕刻、绘画、视频、图像等来自世界各大洲数十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今年的展览以“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作为策展主题,邀请到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 London)馆长Ralph Rugoff作为客座策展人,并有来自28个国家的60位艺术家参与到这次展览当中,共同探索不同区域下的多变风景,尤其是当代文化中的矛盾性。“现代”一词,并非即指现代主义;这一主题词代表那些看似陈旧的“新事物”。模糊的概念让人们出离生活,去剖析它,审视它,反思它。参加本次双年展的艺术作品试图揭开难以定义的“现代”的种种疑云。“现代”与“现代性”,至今已经有长远的历史;而哈斯拜伊此次则选择聚焦“重返现代”这个不曾为人听闻的命题。从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呼吁“我们必须彻底现代”的19世纪,到1991年布鲁诺·拉图尔关于“我们从未现代过”的思考至今,我们活在“现代”,却又从未被准确定义。
而时间流转到今,新式现代性、变质的现代性、专业现代性、反现代性、民俗现代性抑或晚期现代性云云的理论涌出,“未曾现代”的我们貌似又已让现代成为历史……它从产生开始便浸渗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因此,最为日常的生活便成为艺术家们宏大又典型的素材库。他们敏感的洞察力和不寻常的视野带来生活日常的新解读,重构与创新的魄力带领公众重新审视生活,体会和反思我们与当下之间的关系。提埃里·哈斯拜伊还指出:“我们不是要试图义“现代”一词的属性,而是要给艺术家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来创造崭新的历史。”本次里昂双年展分为三个部分:《现代生活》(La vie moderne)、《这个繁华的现代世界》(Ce fabuleux monde moderne)和《约会15(Rendez-vous 15)》和《安尼施·卡普尔在勒·柯布西耶家》(Anish Kapoor chez le Corbusier)。双年展期间,还有很多其他文化活动,其中最知名要数延续了传统的Veduta,Résonance两个项目,以及名为“通往各地的艺术线”的参观路线,您将可以看到很多艺廊及不少公共或私人的艺术场所。与此同时,更有200余场展览和表演等各类艺术活动,成为与里昂双年展同时启动的艺术“发电厂”。世界性的展览当然不乏华人艺术家的身影。中国艺术家刘韡的作品《迷中迷》将在糖厂(La Sucrière)展出,展期为2015年9月10日至2016年1月3日;另一位艺术家黄然的作品《对荣耀的管理》可以在“Rendez-vous15”中找到,展览场馆为IAC Villeurbanne/Rhône-Alpes,展期为2015年9月10日至11月8日。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海报和视觉封面来自台湾艺术家袁广鸣的«能量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