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OCAT 研究中心开馆
—— 暨“记忆的灼痛”展览开幕
OCAT当代艺术中心(OCT-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简称OCAT)隶属于何香凝美术馆,它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隶属于国家级美术馆的非盈利性当代艺术机构,其核心任务是以整合海内外当代艺术资源,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接轨为目标,举办展览、学术论坛和建立国际当代艺术工作室交流计划等项目。形象地说,OCAT希望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交通网、补给站和起飞点,它的理念口号就是“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其英文名称更直接地表明了这一理念。它于2005 年1 月28 日在深圳正式成立,目前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设有分展区。
展览海报 研讨会海报 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 著名的《记忆女神图集》,是瓦尔堡1921-1929 年生命最后的阶段一直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他用图集的方式将相同或类似的图像素材进行整合,打破了艺术史研究中的单一框架,同时也跨越了若干学科间的界限。迪迪- 于贝尔曼在“记忆的灼痛”里带来了29 张《记忆女神图集》的图版进行展示。此外,展览也包括了瓦尔堡的摄影收藏中与对他来说尤具代表性的“滚烫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紧密关联的一部分。从这些摄影收藏中,可以窥探瓦尔堡所谓在“每一个历史性此刻和每张历史图像中都存在着的‘幸存’和‘迁移’”的工作。
阿比·瓦尔堡
《记忆女神图集》 摄影文献 1927-1929 年 |
|
帕斯卡尔·孔韦尔
《图书馆的残片:遗忘之书的晶体》
雕塑装置(纸本、玻璃)
21×450×11 厘米(共80 本书)
2015 年
《图书馆的残片:遗忘之书的晶体》
雕塑装置(纸本、玻璃)
21×450×11 厘米(共80 本书)
2015 年
而奥地利摄影家阿尔诺·吉西热(Arno Gisinger) 的两件作品是对瓦尔堡提出的问题及其形式发明所做出的当代回应。第一件录像作品“重访”了雅各布·布克哈特一本不同寻常的工作记事本,而尼采本人以及瓦尔堡、沃尔夫林(现代艺术史的两位开创者)都曾声称自己是这位历史学家的门徒。第二件作品则是吉西热受邀为《阿特拉斯:如何肩负世界?》展览拍摄制作的一件类似电影性质的图像。它传达了截然不同的视域和时间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对立、类比和呼应。
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Pascal Convert) 既是雕塑家,也是录像艺术家、作家、纪录片导演及历史学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孔韦尔都以“记忆”作为工作主题。其系列录像作品《生命实况》(1997-2004),带来了属于他自己的现代战争“图集”。孔韦尔同时以雕塑家的身份工作着, 他通过书籍完成了古代雕塑家通过蜡质模型所做的事,他创造了令人着迷的晶体图书馆, 而真实的书籍——记忆的碎片——则在其中燃烧着。
法国艺术家帕斯卡尔·孔韦尔(Pascal Convert) 既是雕塑家,也是录像艺术家、作家、纪录片导演及历史学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孔韦尔都以“记忆”作为工作主题。其系列录像作品《生命实况》(1997-2004),带来了属于他自己的现代战争“图集”。孔韦尔同时以雕塑家的身份工作着, 他通过书籍完成了古代雕塑家通过蜡质模型所做的事,他创造了令人着迷的晶体图书馆, 而真实的书籍——记忆的碎片——则在其中燃烧着。
录像艺术家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 的三部影片关涉着同样的问题。在《不灭的火》(1969)中,艺术家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法罗基用摄像机记录自己的一场详实解读凝固汽油弹的演说,同时用一个烟头灼烧自己的手臂,好似将记忆的行为与灼痛等同起来。在《喘息》(2007)中,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节制复原了拍摄于纳粹劳改营中的一部电影的片段。而在《传递》(2007)中,他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行为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得以传播作了讨论。
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作为出席北京“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 的首位学者, 已于6 月23 日至25 日进行了题为“图像,历史,诗歌: 关于爱森斯坦的三场视觉艺术讲座”的系列讲座,并在6 月25 日下午主持了一个同名主题的学术研讨班。2015 年起,“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也成为集系列讲座、展览策划与翻译出版为一体的年度性综合项目。 网络资料整理:秦妮 |
《不灭的火》
16 毫米,黑白,25 分钟
1969 年
16 毫米,黑白,25 分钟
1969 年